全国服务热线 13574382111

土家人

发布:2012-03-13 14:30,更新:2010-01-01 00:00





我们土家人——这是《我们土家人》的自序


     我们土家族,在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的56个少数民族中,是重要的一员。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在第六位。这是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

关于土家族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是起源于秦灭巴之后,定居于湘鄂川黔等省边域的巴人;二说是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该地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是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族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朝中叶的乌蛮。至于土家起源的定论,还有待专家学者们根据更多的史料和考古资料,去进一歩研究考证。

      泰灭巴之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土家族,是一支活跃在湘、鄂、渝、黔毗邻地带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目前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约218万人;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约264万人;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约150万人;贵州约143万人。其它在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散居的土家族。

在全国,现已有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有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

      土家族,在史籍中的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开始作为族称出现。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历史上,由于本民族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兄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唐、宋年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起土司制度。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但是,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雍正年间,全国实行“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司时的“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土家地混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于迅速发展。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山漆和药材等土特产品,刺激了桐、茶药材的种植业。随着榨油、木竹等加工业得到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各业的行会组织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先后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长阳、五峰等五个自治县。历史悠久的土家族人民,终于实现了当家作主人的权利。在的支持和帮助下,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土家人正在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阔步前进前进。

土家人,是一支勤劳、勇敢、英勇、慓悍,能歌善舞民族。他有自己的语言,在湘西和四川一些地区,还有使用土家语的。如沿着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还约有20万人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因此,这就使得他的一些重要的史料,独特民俗风情等,记载和保存困难。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劳动中,聪慧勇敢的土家人,通过不断的创造和总结,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如今还流传在民间的《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老巴子》、等民间故事,已是佐证。

    土家人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Zui为、土家《竹枝词》是流传很广的大众诗。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有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的。“打溜子”,通常只用四件乐器演奏,节奏强烈,旋律欢快,变幻无穷的音响,令人倾倒消魂。“打溜子”也是一种“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马过桥》、《牛擦痒》、《上花轿》、《火车进山》等固定的名目。其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人的戏曲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庭人的舞蹈,有传统的撒叶尔嗬(跳丧舞)、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土家姑娘们精心绘织的“西兰卡普”(土家铺盖)、“香荷包”、“香帕子”等,图案精细,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是土家特有手工艺品。多用于男之间作定情之物。它与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人的艺术之花。

精美的土家服饰,是土家人的又一特色。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的彩装服饰差别不大,多在褊幅和装帧上下功夫。如今,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里,或是在偏僻山村里,偶尔才能见到土家人传统服饰了。

自古以来,土家人勤于耕山,善于渔猎。他们冬春季节“赶杖”守猎,夏秋之时薅草收获。生活上,常年以包谷、稻米,土豆(洋芋)为主食。Zui普及的风味食品是荞麦糯米粑粑、腊腣子炖土豆、米炕腊肉和懒豆腐(合渣)。

土家人,对于居住环境和住宅建筑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土家吊脚楼,就是仔细Zui具特色的代作。它的建筑采用了栏杆式的结构,下层通常用来堆放杂物或喂养牲畜。楼上中间是堂屋(厅堂)左边是前室为长者居室后室次长居住;右面前室是姑娘们的闺房,也是她们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后室是男孩子们的居室。这样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Zui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

土家人的男婚女嫁,曾受到封建陋习和因财产的限制及父母的约束。在长期的斗争和发展实践中,他们慢慢从迷惘和教训中觉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步淘汰了一些陈旧和不科学的婚俗,男女之间的谈婚论嫁,逐渐形成了通过“三月踏青、五月端午、女儿会、七月月半”等场合,以对歌、媒妁相亲的形式相识、相爱和结婚。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土家姑娘出嫁时要“哭嫁”。“哭嫁”,是土家人的婚俗中,Zui具民族特色的代表。

我是一个地道的土家人。作为土家人中的一员,近年来收集、整理了一些这方面的史料和素材。现在把它集中串联起来,作为一些研究性文字印在后面,供有意者探究,并请专家们指导、纠正。

我毕竟不是专业研究者,这些文字里可能错漏很多,敬请多多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

  • 地址:湘西 湖南吉首市乾州古城河东吊脚楼B15
  • 邮编:416500
  • 电话:86 0743 7721686
  • 联系人:罗明
  • 手机:13574382111
  • 传真:86 0743 8528801
  • Email:fwhiiqilxwAGEP@58.com
产品分类